2025年11月7日凌晨,在冰岛雷克雅未克,《英雄联盟》S11全球总决赛中,中国EDG战队以3:2的比分击败韩国DK战队,赢得了LPL的第三座S赛冠军。五位二十岁左右的年轻选手在雨中紧紧拥抱,庆祝他们的胜利。这一刻,中国电竞观众沉浸在亚文化的狂欢之中,许多人守在屏幕前,一起欢呼,甚至立下各种奇特的flag。有人感叹“虽不知其所以然,但深感震撼”,也有人觉得过于疯狂。
根据《2025中国电竞运动行业发展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电竞用户将达到4.25亿,核心电竞爱好者将达到9280万。尽管电竞在公众眼中仍被视为电子游戏而非体育运动,但人们对电竞精神、行业发展及职业发展总体持积极态度。
英国伯明翰学派认为,亚文化具有对主流文化的“抵抗”性质,电竞亚文化也曾被视为“一群危险的外来者、喧闹的孩子、疯狂的野兽和任性的宠儿”。然而,后亚文化研究者认为,亚文化的抵抗也可以是温和的仪式性抵抗,是具有创造性的文化实践。
在舆论场中,电竞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一方面,社交媒体上梗、表情包等新兴媒介形式记录了“翻车”“打脸”的瞬间;另一方面,网络迷因效应发酵后,各种富有创造性的文化衍生作品出现在媒介社区,由意见领袖主导,传达公众情感,加速内容传播。
在中国,电竞亚文化融入主流文化主要通过爱国主义。近年来,许多电竞事件都与国际性赛事有关。尽管中国电竞在MOBA类游戏赛事中表现突出,但在其他类别游戏赛事上,与欧美、韩国等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
在爱国主义的推动下,电竞亚文化并未被主流文化“收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电竞商业化、泛娱乐化,出现了“小团体”离散性加“大团体”共荣性趋势。不同游戏、性别、粉丝群体之间的争议,更多的是不同阶层的电竞亚文化参与者通过一些机制形成了部落式的有机共同体。
文化消费被视为部落主义的消费倾向,以情感为纽带,在群众性消费中释放集体性情感,获得群体性快乐。亚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内在于平台资本,因此亚文化消费的逻辑受资本的形塑。
电竞产业的主要收入来自品牌赞助、线下周边与门票、直播与虚拟商品等。在腾讯电竞、完美世界等内容运营商和VSPN等赛事执行的多方运作下,通过直播呈现给受众,讲述中国电竞故事。
加速出海是中国电竞产业自力更生的必然选择。在2025年的雅加达巨港亚运会中,王者荣耀国际版成为中国唯一一款自研游戏,成为电子体育表演项目之一。
过去五年,中国电竞产业搭乘政策快车,获得快速发展。2025年全球电竞赛事营收规模将达到10.84亿美元,中国凭借3.6亿美元的预计收入将成为全球产值第一电竞市场。
“大国”不代表“强国”,照搬照抄韩国、欧美的经验其实不符合我国的电竞生态环境。中国的特色电竞发展之路是与区域经济紧密相连的,电竞作为区域经济新主力的价值已初见端倪。
电竞场馆的建设标志着经济腹地,辐射周边地产业,并带动旅游业、娱乐业等一众衍生的第三产业发展。随着技术升级,电竞产业还将在元宇宙等新概念加持下,拓展更多泛娱乐应用场景。
每个个体都是时代洪流中的一粒沙子。作为电竞赛事最直接的参与者,“神话”的书写者,许多电竞选手的职业生涯是从不被认同开始的。
电竞的源动力是全球玩家坚持不懈的热爱和梦想,酝酿着辉煌的时刻。犹记人皇sky李晓峰,在加入正规的电竞俱乐部成为魔兽争霸职业选手之前的六年时间里,一直靠着网吧的电脑设备训练,在温饱边缘挣扎,终于在2005年WCG魔兽争霸3项目中获得金牌,一朝成名天下知。
但遗憾也是选手职业生涯的主旋律。在职业生涯后期,“一代版本一代神”,电竞职业选手除了要面对年龄增长带来的反应减缓和伤病、版本更迭的不适应以外,还需面对更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压力。
电竞产业拓展了青少年职业发展道路。在被打上“成名较早”“收入较高”“门槛较低”等标签的电竞产业中,打造良好的电竞文化氛围、丰富的高校智力资源和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团队会是电竞产业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电竞的舞台上,总有一鸣惊人的新秀,也不乏屹立不倒的“常青树”。老将不死,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是电竞精神。
演绎和传播电竞精神都需要对当代人性诉求有深刻的观察和理解。真正反映电竞精神的作品观众才会买单,一些影视作品想吃题材红利,却漠视和不尊重电竞精神,势必会被反噬。
电竞的本质是互联网时代的沟通、互动、交流,所以互联网是什么样,电竞就是什么样。
回首过去二十年光景,2001年,韩国举办首届WCG大赛,电竞作为职业体育竞赛运动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2025年9月,教育部发出要求高校应在体育类项目中增加“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的通知,各地高校相继成立电竞专业;2025年8月,全国电子竞技联席会议成立,中国电子竞技从此有了国家队;2025年,8个电竞项目正式入选杭州亚运会……
格局正在打开,这个故事,还未完结。